新形势下,社会办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一方面,公立医院的大规模扩张,把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压缩到有史以来的最窄,另一方面,行医规范、医保规范的要求愈加严格,社会办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。
当下,很多民营医院的现状是,“一少一多”,一少:骨干医技人员缺乏、病人流失或不足、业务下滑或持续低迷、资产有效使用率低,现金流很难保持平衡;一多:硬件设备设施都很好,但场地设施、设备空置率高。
如何解决这一少一多的矛盾?社会办医必须突围,急需找到一条生存发展之路。改革创新势在必行,包括经营管理模式创新。今天我们探讨一种运营管理的新模式——共享合作。
共享的实质:有一方向社会提供资源,另一方可以有条件使用这些资源,非我所有,但为所用。在社会服务领域,这种共享模式已十分成熟,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,等等,这已是当今社会十分普遍的新经济模式。
医疗服务行业能不能引进这种模式?答案显然是肯定的,事实上,已有医疗服务共享案例:我们的第三方检验影像检测机构、消毒供应中心等就是一种共享,还有共享护士,尽管效果不佳。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些医疗服务的创新共享模式。
在前述社会办医“一多一少”前提下,我们社会办医疗机构可以把“多”的资源拿出来,向社会开放,我们的住院床位、检查检验设备、手术室,等,从而解决“少”的问题。
一、向谁开放?
一是医院向有意愿的专家和医生开放。包括上级公立医院的专家,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,把他自己的病人导入到签约医院(把哪些病人导入?实际操作中是要注意分寸的,不合适把在医院就诊的病人直接转过来,而只能把他自己认识的、在医院之外找他的病人导过来),实施治疗,检查、住院、手术等;还有其他门诊部和个体开业医生,他们有病人在自己诊所开展不了的诊疗项目如住院、手术等,就可以引流到医院来诊治,如果他们自己有能力和资质,也可以自己来实施诊疗。如果自己做不了,那就委托医院实施治疗,自己做好管理协调。这种模式,在美国、新加坡等国家,已经成熟和盛行。医生只需一间诊所或工作室,所有的病人都引入到专门的合作医院,并由本人实施手术、治疗。
二是向专业的医疗服务提供商——专科合作机构和个人开放,即引进专科合作,实行科室共建、共享。这个我已有过专门介绍,这里不再赘述。
二、医疗资源共享模式下,我们需要注意并做好以下工作:
共享关系确认方式:协议制。双方签订共享合作协议,约定合作范围,明确双方责权利。
利益分配模式:反向制。即不是既往的医院向专家发工资,而是专家向医院交管理费,专家是“老板”。医院收取管理费(包含医院各项非物耗成本分摊)。扣除医院管理费和各项直接成本后,结余部分归专家所有。
双方职责明确:医院责任,做好平台建设,包括服务资质,硬件、辅助支持包括助手医师、护士,以及全环节配套支持。医院还要负责医疗纠纷协调处理,并按合作协议约定承担责任。
执业规范:做好执业注册等工作,要遵照医师法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,避免违法。
三、共享合作模式的优势。
对专家来说,专家可以拎包入驻,开展诊疗活动。不用投资,就拥有自己的医院了。医院只是服务方,对病人的治疗方案、收费等,都由专家决定。专家的收益要高于单纯的聘用拿工资,自然积极性要大大增加,进而会千方百计导入病人。
对医院来说,不用花钱,就可以聘到专家,降低人力成本风险;不用做营销,就可以获得病人。从而极大地提升医院资源的使用率,进而不断提升医院效益和品牌,从而摆脱困境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作者:贺华煜 时间:2024-12-21 10:20:23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张磊 时间:2024-12-20 11:30:11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齐厄 时间:2024-12-20 11:21:52 文章来源:转载
作者:苏卓然 时间:2024-12-18 17:44:14 文章来源:首发
作者:元辰 时间:2024-12-18 10:59:36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何嘉焜 时间:2024-12-18 09:59:38 文章来源:原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