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无奈无助又无语”
“寒心”
“迷茫与无奈”
“疲惫不堪”
“想哭”
“绝望”
“躺平”
“好累”
……
这些文字,是全国多地医护人员在《如果你是医护人员,哪两个字最符合你现在的状态?》调研短视频下的留言。
仲道君还使用了专门软件,对留言反馈更多的、某音平台下的同名短视频进行了留言反馈统计,共统计了714条初评(截止到11月24日20时),词云分布如下:
虽然说大家的感受是多方面的,但所有反馈之中消极状态反馈竟然占了99%以上,不同心态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占比(仅统计超过2%的)如下表:
而全国各地,医护消极心态是否有差异呢?为力求具有参考性,仲道君根据公域平台推荐数与粉丝数、常驻人口数的比例关系设定了权重调节的公式,计算结果如下:
由于样本量还不足够大,以上医护抱怨值仅供各地参考(抱怨值越高,说明抱怨情形越浓;反馈人数少于10人的,参考意义都不大)。
如果这样的消极心态来自你的亲人、好友、同学、同事,你会不会为之担忧?是不是觉得这人已经有病了,得治?
但这样的消极心态,居然来自总数为1248.8万(2023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)的群体。这个群体的本职是保障14亿人的健康,但如今,这个群体,起码其中的一部分,却已经失去了白衣执甲的激情与顽强。
杏林枝叶枯,怎堪寄悬壶?给别人治毛病的医护人员,首先得自己没毛病。这个理,不管是社会、医院管理者,还是医改政策制定者,相信都会认同:没毛病!
所以,无需冠冕堂皇的关爱医护人员的理由,只是为了14亿人的健康,医护人员消极心理现状也不容忽视。而探讨应对的“治疗”措施,却绕不开庸俗的“钱”字。
我们经常会说:钱不是万能的,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!很多人绝对想不到:在众人眼中是“日不落”的行业、曾经连续20多年都以远超过GDP增长率而高速发展的医疗行业,这两年突然形势逆转,很多医院居然没钱了!
没钱的原因,是多方面的。经济下行、医保吃紧、药耗集采、人口下降、机构臃肿、举债扩张、大三甲虹吸等的“多管齐下”,让一级、二级和部分三级医院,很快陷入多重困境!
根据网友的反馈,目前运转情况尚好的,主要是全国或全省知名的三甲医院、非医保依赖型高端民营医院、少部分蓝海市场的专科医院。而很多地级市、县级的医院虽然是三甲,也陷入了钱荒危机。
从数据来看,截止2023年底,全国共有3.84万家医院,其中三甲医院只有1795家。不难推算,全国起码有3.5万家以上的医院,在承受着缺钱少钱的经济压力!而部分民营医院,则直接申请破产、倒闭或拍卖。
医院没钱,外在客观形势的影响无可厚非是个理由,但不能把客观当作不分析内部主观的借口。抛开客观因素,有没有医院管理的主观原因呢?
先谈一个现象:很多县级医院以“高质量发展”所需为由,却干了跑马圈地的事。
新大楼数倍于老院区的面积不能显得太空吧?所以建楼贷款还没还,买设备贷款又开始申请了;那么多病区空着科室得增加吧?专家人才引进、护理单元配备招聘,人力成本开始骤增了。
在一年比一年赚得多的高速发展期,透支未来的盲目扩张,甚至可以被赞誉为具有前瞻性战略睿智。但高速行驶的车辆踩了急刹车,若无安全带,人可能要头破血流甚至危及生命的。
可以说,众多医院的盲目扩张,无异于自我挖坑。如果医院不自己跳进深坑,那么全院的医护人员自然能见到更多阳光、呼吸到足够的氧气,犯得着为钱愁得睡不着吗?
当然,如果是大庙扩建,则还会让小庙遭殃:不仅让小庙香火转移,还会顺带把小庙的大和尚也招到麾下。
以上种种,难道不是主观人为所致吗?
再来看几个网友的留言:
截图只是为了有图有真相,事实是全国无数网友反映:1)其所在医院行政后勤明显太多、人浮于事;2)行政后勤的绩效明显偏高、不合理。
关于行政后勤人员的合理占比,仲道君做过一个统计:全国公立医院行政后勤占全院人数的比例为14.5%,民营医院则为21.2%.
在2020年之前的20多年高速发展期,医院日子一年比一年好,所以医院上下也是你好、我好、大家好,行政后勤人员怎么配置,医护人员根本不在意。
但这两年,随着医院收入的锐减、亏损压力的增大,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开始日益突出,尤其是县、乡级医院问题比较严重,有的乡镇医院居然被爆出有9个副院长!
换位思考,基层医院的领导还真不好当:各路神仙抬头不见低头见,拐个弯就是同学、亲戚,这也打招呼、那也递纸条,但谁都惹不起。慢慢的,让不大的庙塞进了很多不念经的和尚,有的还必须当大爷供着。
不干事的七大姑、八大姨比干事的医护人员还多,不干事的还管着干事的,医院能发展好吗?粥越来越少,僧越来越多,医院能不亏损吗?这样的亏损,难道不是主观人为所致吗?
在分析主观人为因素之外,围绕庸俗的“钱”,公立医院其实还可以跳出被曲解的“公益性”框框。
举一个例子,以下是上海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收费:
这些收费标准,比全国所有公立医院的医保定价都高出很多,为什么能存在?关键在于,这些都不占用医保基金,患者自费或由商业保险公司直付。当然,高标准的收费,对应的也是高端的服务,比如全程陪诊、全程绿通等。
对于具备服务条件的三级医院来说,如果放弃30%的医保患者量,增加高端业务患者量约为总量的10%,那么医院财务情况将会如何?
我们通过数据模拟来比较分析一下:
如果把医院实际的复杂的收入与成本结构简单化,则从上表可以很容易看/推断出:
1) 提供高端服务的创新模式患者总量(医保+高端)虽然减少了20%,但毛利润却增加了3400万!
2) 假定其他固定成本为12500万,则传统模式亏损500万,难免拖欠绩效;创新模式盈余2900万,可以用于多发绩效和高质量发展。
3) 医护工作量在减少但绩效却明显提升,满意度自然上升;就诊总数少了等候时间自然短、且医护态度好,那患者满意度也会提升;30%的医保患者分流让下级医院业务量不再遭受虹吸危机。
简单说,开展部分高端收费的创新模式,不管是对医护、对患者,还是对医院自身或下级医院的发展,都是非常有益的。
梅奥诊所、克利夫兰等全球知名医疗机构的高端业务量已经占50%左右,所以坚挺百年依然良性发展,上海多家公立三甲医院也开设了高收费的国际部,以差异化满足并合理创收。
但全国多地呢?在错误的“公益性”理解下、在僵化的定价与采购管理下,不少医院宁愿继续挣扎也不敢尝试创新,降薪潮下医护的不满情绪只能继续在蔓延。
至于公益性究竟该怎么正确理解,在《独家 | 医院破产信息是5年前的24倍!公立医院破局困境须领悟这位参事对公益性的解读》这篇推文中已经有详细探讨分析,在此不再赘述。
为了让医院摆脱没钱困境、为了让医护不为钱发愁,可以探讨的还有很多,如医保基金的及时结算可行性、DRG/DIP检查扣费的合理性、形式主义活动的必要性、分级诊疗的紧迫性等等,限于篇幅只能暂且搁置。
最后,我们再来看几个心酸的状态反馈:
何时,自豪能替代失望、激情能替代躺平、温暖能替代心寒?
这个问题更关乎14亿人的健康保障,不应无解!
来源:医管仲道
作者:秦永方 时间:2024-12-19 17:27:39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林逸轩 时间:2024-12-19 17:27:33 文章来源:首发
作者:段涛 时间:2024-12-18 16:55:26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秦永方 时间:2024-12-18 16:01:37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贺华煜 时间:2024-12-16 11:40:21 文章来源:原创
作者:刘庆丰 时间:2024-12-16 10:48:47 文章来源:原创